close
創新受限 打造中國品牌路漫長

【中時電子報 】

於慧堅/台北報導挾著廉價勞工優勢,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龐大生產力讓各國不敢小覷。不過,隨著國力逐漸增強,中國不再甘於扮演「替人作嫁」的角色,希望能全面研發自己的品牌,讓國際刮目相看。《華盛頓郵報》周六發自上海的報導,介紹了近來中國自上到下、希望奮力發展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決心。

然而,報導認為,除了國家撥給的研究經費少得可憐外,由於官方仍將政治、資訊等敏感領域視為禁臠,「創新」只能發揮於製造革命性「新產品」,而非革命性「新點子」。此外,中國的傳統觀念講合群、不鼓勵人出頭,諸多內外條件使得打造撼動世界的「中國品牌」,目前看來仍是一條漫長的路。

學設計出身、曾跟著已故畫家陳逸飛從事時尚流行多年的王偉(音譯),最近每天為自創的高級訂製服苦思點子。三個月後,他必須推出一系列作品,以期在巴黎服裝秀上贏得時裝界大老的認可。

三十四歲的王偉自知要在巴黎或米蘭成為一號人物夢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說,「至少我跨出了第一步」。

爭世界強權 政治教條綁住手腳

當上百萬大陸年輕人仍在組裝別人的設計或發明之際,中共領導人開始體認,中國推出自己的點子並銷往世界的時刻到了。中國能否從「世界工廠」搖身一變成為「發明搖籃」,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一旦成功,將說明共產黨意識型態所主導的政府,不僅能追求經濟擴張、滿足十三億人民的需要,還能在當今「知識即最高資產」的時代裡,與全球強權在世界舞台爭一席之地。

儘管政治教條似乎仍原地踏步,「經濟創新」正成為時下共產黨最流行的話語。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近來幾乎每一場講話必提「創新」的重要性。本月初,胡錦濤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兩院院士大會上,更誓言要建設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

「創新」被視為維持中國經濟安全的全面性戰略,但實際上,大陸科技創新的停滯不前,讓領導人相當苦惱。英文《中國日報》上周刊登一幅漫畫,就凸顯了技術落後的窘境。一輛F1賽車被拿來比擬為中國經濟,賽車加滿了油蓄勢待發,卻在起跑線被絆住,原來這輛賽車的一個輪子竟然還是木頭做的,上面寫著:「科技」。

強調服從 傳統文化是無形障礙

中國傳統文化也許是一個障礙。幾百年來,中國的學校教導孩子要「服從」、「合群」,俗諺更以「棒打出頭鳥」來強調不合群的後果。團體活動和紀律凌駕個人主義之上,孩子們強記死背教材去應付考試,不需問東問西。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可以拿到高分,但新意極為有限。

三十八歲的服裝設計師張達認為,中國的教育,是要把大家都變成一樣的人:「只要人人都一樣,就會很安全」。

張達說,「人人都一樣」所造成的後遺症,就是許多中國人對自己的品味缺乏信心,而這恰恰是服裝創意的一項重要元素。他表示,直到不久之前,很多一夕致富的大陸有錢人,還喜歡把衣服的標籤露在外面,為的是讓別人看到他穿的是哪個名牌。張達還說,LV的包包在中國大受歡迎,原因就是這兩個縮寫字母很明顯地刻在外面的皮革上,「誰都看得到」!

有人則駁斥中國傳統教育是造成創意不足的原因。武漢大學教授胡書華指出,火藥、瓷器、羅盤、蠶絲及印刷術都是中國老祖先發明:「傳統文化毫不妨礙中國在千年前就取得科技上領先地位」「儒家思想也許意味著中國的學生沒有西方孩子活潑外向,但外向和創新是兩碼子事」。

然而,一九四九年共產黨得到政權以來,毛澤東嚴格執行政治和社會的絕對統治,將固有的「服從」帶到新的極端。文化大革命期間,整整一世代人的教育被廢除或扭曲,儘管部分人如今得以在政府、大學校園或公司理事會裡位居要職,但「服從」的觀念在今日中國還是根深蒂固。

這種氛圍之下,現代中國的「創新」極其罕見。中國在世界伸展台上,還看不到一位中國自產的服裝設計師,而中國人雖然得過諾貝爾獎,卻都是因為離開了那塊生長的土地與治理的體系後,才得以大放異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